tp钱包下载

进入鲁桓公十三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就映入眼帘!这场战争,据《春秋》记载,涉及七个国家,一方是郑、鲁、纪,另一方是齐、宋、卫、燕,可见当时中原地区主要国家多数卷入。应该说,这场战争,规模空前,影响很大才对。但是不论《春秋》,还是《左传》,文字记载十分简单,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和解释不一的问题。由此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争记载,和来自楚国的战争故事,差异很大,风格迥异,这深刻反映了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下人们对历史叙事的不同态度。 我们先看看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 《春秋》: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

tp钱包下载

热线电话:

tp钱包下载

鲁、郑、纪与齐、宋、卫、燕七国大战,从何谈起?

点击次数:161发布日期:2024-11-24 13:10

鲁、郑、纪与齐、宋、卫、燕七国大战,从何谈起?

进入鲁桓公十三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就映入眼帘!这场战争,据《春秋》记载,涉及七个国家,一方是郑、鲁、纪,另一方是齐、宋、卫、燕,可见当时中原地区主要国家多数卷入。应该说,这场战争,规模空前,影响很大才对。但是不论《春秋》,还是《左传》,文字记载十分简单,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和解释不一的问题。由此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争记载,和来自楚国的战争故事,差异很大,风格迥异,这深刻反映了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下人们对历史叙事的不同态度。

我们先看看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

《春秋》: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左传》: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

通过以上信息,作为后世读者,一般会似懂非懂,一脸茫然。要消除疑惑,就必须搞明白以下问题:

第一,这次战争距离鲁桓公十二年十二月鲁、郑伐宋之日,相隔不过三月,这两场战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应该说这两场战争是有因果关系的。鲁桓公因为愤怒于宋庄公的言而无信,因此携郑伐宋。“丁未,战于宋。”说明,两国用兵入宋,战场地点应该在宋国都城商丘。这次战争,未知何方胜利,何方败绩,但似乎宋国没有占到便宜。因此进行报复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战争是谁主导?谁发起的?看《左传》记载,似乎是郑国不堪宋国压榨,因此联合纪、鲁与宋一战,但《公羊传》却认为战争发生在鲁国曲阜近郊,《谷梁传》则认为战争发生在纪国。因此,这次战场地点存疑,因此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也就存在疑问。

正常的推理应该是,鲁桓公携郑伐宋,鲁国是主导。如果宋国报复,第一对象也应该是鲁国。宋国首先讨伐鲁国,于情于理都通,也和《公羊传》的说法一致。《公羊传》针对这场战争,认为齐国、宋国、卫国、燕国(应是南燕)四国军队这次近乎包围了曲阜,其险恶程度超过了鲁桓公十一年齐、卫、郑三国伐鲁,并战于郎那一刻。

那么这场战争是谁主导,谁发起的呢?《左传》的说法是不是有根据?从根源上来说,鲁桓公十二年冬,郑厉公之所以跟随鲁桓公伐宋,原因就是宋国大肆逼索所致。但是,鲁桓公十三年春天发生的这场战争,如果合理的战争地点在鲁国曲阜,那么郑国因素只能是间接的。尤其,齐国卷入这场战争,并在《春秋》记载中列为第一顺序敌国,说明齐国有可能是主导的。

其佐证在于,《春秋》记载,“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说明,纪侯、郑伯是相约来到鲁国会晤。即所谓“往称地,来称会”。合理的推断则是,齐僖公看到鲁桓公勾结郑国、纪国到鲁国会盟,其中纪国与会最让齐国反感,是在战略上挑战齐国,因此召集宋、卫、燕共同伐鲁。这次伐鲁,齐僖公也是看准了宋国必然与会。

当然,《谷梁传》的说法也是一说,毕竟纪国是鲁国附庸,且和纪国会盟关系甚大。总体上,更相信《公羊传》的解释。所以,此战起因于郑,但直接导致战争的原因更有可能是鲁国牵头,纪国、郑国参加的会盟。

第三,齐国究竟站在哪一方?《左传》中的“及齐”和《春秋》中的“及齐”是否同一个意思?及做何解?

根据《春秋》记载,这场战争“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这说明,齐国肯定与宋、卫、燕是一伙的。但《左传》中“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之句,TokenPocket官网令人顿生疑惑。《春秋》文中的“及齐”与《左传》中的“及齐”应该是一致的,就是等待、遭遇和迎战的含义。鲁桓公与郑伯、纪侯会盟之后,在己巳日,也就是二月初三,被齐、宋、卫、燕四国之师所讨伐,因而曲阜告急,这是先后顺序,也是因果关系。为此,鲁、郑、纪三国逼迫与齐、宋、卫、燕四国接战,其中郑国军队善于用兵,起到了核心作用,因而打败了四国来犯之师。

只不过“及齐与宋”把人们搞蒙了。其实,本人前面曾经专门论证,“以”在军事上就是联合的意思,“以纪、鲁”说明是郑国为主,纪、鲁配合而已。这里的“与”恰恰是今天“和”的意思。齐与宋,“与”就是在一起。

第四,鲁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鲁桓公是否存在掉链子的问题?按照《春秋》记载,明显郑国、鲁国、纪国一方胜利,而齐、宋、卫、燕战败,难道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虽然《春秋》记载这次战争,齐、宋、卫、燕四国败绩,但由于鲁国讳莫如深,不书盟地,更不书战地,这就让后世疑窦纵生,难道鲁桓公又出了什么状况?尤其《左传》记载“不书所战,后也。”之句,更令人摸不着头脑。据说,这句话是,指鲁桓公没有及时到达战场,郑国率领三国之军大战四国之师,而且胜利了!对郑国,这是光荣。但于鲁国,国君无信,怯于迎战,就是耻辱,何况这是在鲁国境内啊!让百姓怎么看嘛!

第五,郑国在连续这两场战争中如此强势,郑厉公何以就会被宋国控制,而且逼迫纳贿与宋,宋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

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烧脑的事!不论从郑国的军事实力上看,还是从郑厉公个人的情况看,都不至于让宋国绑架,大肆勒索!但是,“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明明就写在那里,不由得你不相信!这说明,这里有“两个”郑国的问题,郑厉公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器的郑国,而祭仲等人则又代表了财富宝货管理的一个郑国,一个分裂的郑国,一个权力分散的郑国,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推理,也是事实!紧接着郑厉公与祭仲的冲突就揭开了两个郑国的“秘密”。这是后话。

从这个角度上看,祭仲就是一个被人拿住把柄,并大肆卖国求荣之辈。真可惜了郑庄公对他的信任!

第六,卫侯是谁?为何参战?

《春秋》明明记载,卫宣公晋死于鲁桓公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到鲁桓公十三年二月初三日,不到三个月,卫宣公还未下葬,按理,卫惠公朔尚在丧期,岂可轻出参战?但这是历史记载,明明白白,说明卫国在外界逼迫下不得不出兵,甚至也不得不亲自上阵。此战后的三月份,卫宣公才正式下葬,葬期不足五月。这一现象说明,卫国内部也是混乱得可以,如果不是齐国逼迫,或者郑太子忽的鼓动,单靠宋国拉拢,估计不会出兵。当然,新君刚立,外交路线容易被外界左右,也在情理之中。

鲁桓公宋国战争郑国鲁国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