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鲁桓公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695年,随着鲁桓公成功组织五国伐郑,鲁桓公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国际领袖。这时的鲁桓公,对自己这几年的外交成果颇感满意,为此不但尝到了胜利的喜悦,更感受到了作为国际盟主的尊严与光荣!这时的鲁桓公才三十五、六,正值壮年,鲁国本来具备的大国雄心这时让他有点飘飘然也是自然的!
环顾当时的各国国君,鲁桓公虽然年轻,但资格颇老,已经足足干了十七年的鲁国国君。相比其他国君,如宋庄公,虽然做国君十六年,但一直受制于权臣华督,这点就远不如鲁桓公。此外齐襄公即位两年,卫惠公即位三年,陈庄公即位不足四年,曹庄公即位七年。至于郑国,内忧外患,一国三公,郑昭公即位才一年多,形同傀儡。时间比较长点的大国领导人就剩下蔡国国君蔡桓侯了,此人一直是宋国的跟班,缺少自主性。蔡桓侯在鲁桓公十七年一病不起,六月份也就去世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鲁桓公有理由对自己满意,不但资格老,而且最近在外交上连连得手,成了盟国领袖。这无论对内对外,十分长脸,萌发自信,可以想像。
随着鲁桓公日益增长的自信心,鲁国对外博弈的信心也就越发突出。对于鲁桓公而言,目前是解决东方问题的最佳机会。齐襄公新立不久,威望不足,加之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应该是自顾不暇的时候。卫国内乱,卫惠公跑到齐国,新晋国君卫黔牟刚刚上手,正是立足未稳之际,或者有求于鲁国。郑国内乱刚刚平复,内部一国三公,饶是郑昭公何等勇猛,也已经是打掉牙齿的老虎,如今也只好当作猫来看待。而宋国、陈国、蔡国都是鲁国的盟国,眼下与鲁国关系比较稳定,不会出大乱子。
所谓东方问题,目前最为突出的也就是纪国等国家的存亡问题!长期以来,齐国亡纪之心不死,为此鲁国百般调停,再三保护纪国,因此纪国才能以苟延至今。鲁桓公为此与齐襄公约定,于正月十三日在齐国黄地会面。黄地位于今山东省冠县南梁堂乡。根据《左传》,这次齐、鲁黄地之盟,tp钱包实现了齐国与纪国的和平,说明纪侯也是与会者之一。当然,这是齐国作出的外交保证,纪国暂时安全了。但是,作为交换,这次会议上,齐襄公提出了卫惠公的问题,目的是要求鲁桓公也同意送卫惠公回国继续执政。从后来的情况看,鲁国对卫惠公回国一事不是很积极,所以这事虽然谈了,但没有执行。这就成为本次会议的硬伤,以致齐襄公看轻鲁桓公,为齐、鲁之间出现争执留下了隐患。
当然,以鲁桓公的性格,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看不准的事,宁可不干。但齐襄公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纪国的事,齐国答应了;顺理成章,卫国的事,鲁国就必须配合。齐襄公一看鲁桓公耍无赖,只好来硬的。就在这年五月份,黄地之盟墨迹未干,齐国出动部分军事力量,沿着沂水南下给鲁国找茬。
齐国军队一直打到奚地,也就是今天的滕州东南。按照《谷梁传》的说法,奚地也就是郎邑。郎邑在鲁隐公时期进行过两次筑城活动,在这一区域应该属于比较大的城邑。守城官吏一看,齐国这是咋啦?刚刚结盟,转过屁股就翻脸,这也太快了吧!于是赶紧派出信使,去曲阜报告鲁桓公请求应对之策。鲁桓公一听,自然非常气恼,直接告诉信使:“回去告诉守城官吏,疆场之事,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要积极做好准备,敢于随时打退一切来犯之敌!没有必要事事请示。”
由于鲁国史官忌讳战争描写,尤其对胜负更是讳莫如深,所以这次奚地之战,战局如何,谁胜谁负,不得而知。但是按照《谷梁传》的看法,鲁国史官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內不言战”,但凡言战如本年《春秋》记载“及齐师战于奚”,就说明鲁国吃了败仗,没有讨到便宜。
如果真像《谷梁传》的解释那样,鲁国在奚地吃了败仗,那就是对鲁桓公刚刚燃起的大国雄心的一次严重打击!而鲁桓公刚刚建立的自信心,或许就此腰斩。
鲁桓公哪里知道,遇上齐襄公这样的狠角色,自己更加屈辱的时刻就在后面!
卫惠公鲁桓公齐国齐襄公鲁国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