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岁月深处
儿时过年那些事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过年。过年意味着有肉吃,有新衣服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过年是孩子们心中向往的生活。每次撕日历时总想多撕几页,恨不得把日子快点撕完。
腊月二十后,年的氛围就浓重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大扫除,犄角旮旯里的蛛网和灰尘都打扫干净。大人们也暂停农务,炙酒、做腊肉、置办年货等。俗话说:“有钱没钱,洗洗干净过年。”艳阳天里,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拆洗被褥,小溪畔像赶集般热闹,大妈大婶们抡起棒槌捶打被褥。“嘣嘣嘣”“嘭嘭嘭”富有节奏的棒槌声像极了节日的鼓点。拧被子是个力气活,像拔河一样,两人各抓紧被子的一端,随着口令两人同时向反方向发力,拧成麻花状的被套上挤出一串串水帘。一个没抓稳被套一端“咚”的一声掉进水里,顿时笑声一片。洗好的被褥晾晒在沿溪的灌木丛和矮竹丛上,花花绿绿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
“洗凳桌喽!”孩子们把桌椅、水桶、锅碗瓢盆等,家里能搬、能卸的东西都弄到小溪里去清洗。大家把袖子和裤管卷得高高的,赤着脚站在冰冷的溪水里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捆稻草,木制品用湿沙子洗,锅碗瓢盆用草灰洗。贪玩的孩子把浸泡后的板凳翻过来,板面朝下,像拉大锯一样在沙滩上来回蹭擦着。洗得干不干净,晾干后才能见分晓。可拆卸的八仙桌是男生们的最爱,桌面可当船划。记得有一回,邻家大哥把桌面推到浅潭边,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找好平衡点坐好,用手当桨划拉着,嘴里还哼着小调。那嘚瑟劲成功地吸引了小伙伴们的目光。正当他得意忘形时一个重心不稳,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哈哈哈……”孩子们乐开了花。大哥哥从水中爬出来,全身湿漉漉的,他抹了抹脸上的水,尴尬地笑了笑,一溜烟跑回家换衣服去了,TokenPocket官网留下他的“小船”孤独地在水中漂荡。
年三十一早,每家每户都开始杀鸡宰鸭了,村子里一片热气腾腾。邻居大爷杀鸭子总是闹笑话,他把刚抹了脖子的鸭子随手一扔,只见鸭子一个踉跄后便稳稳地站了起来,潇洒地朝门前的池塘走去。鸭子下水后悠哉游哉地游着,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邻居大娘抱怨道:“嘿差板(很差劲),一个鸭子都搞不定!”大爷笑呵呵地拿起长竹竿,并叫唤儿子帮忙把鸭子赶上岸,看热闹的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调侃起大爷来。
母亲用木薯粉冲了碗浆糊,叫唤父亲把对联给贴上。我和二哥站在不远处给父亲当参谋,“高了高了”“往左点……”父亲在梯子上听从我们指挥,一点一点移动着手中的对联,大哥一边扶着梯子,一边探头瞄瞄对联是否贴正。大门、小门、房间门、粮仓门、猪圈门……都贴上了喜庆的红。那一张张红色不仅抒发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把节日的喜气瞬间拉满。
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要烧上一大锅热水,全家老小轮流洗头洗澡换。小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过年一定要洗澡?”答曰:“过年唔(不)洗身,后世(来生)变成牛。”尽管贪玩的孩子们对这答案充满疑惑,但想着马上要穿新衣服了也都乖乖地洗澡去了。大人们在厨房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是丰盛的,甜米酒炖老阉鸡,这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大菜。香喷喷的五花肉、卤料……孩子们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嘴巴仍停不下来。年夜饭后,串门拜年,分发压岁钱,祝福声、鞭炮声、锣鼓声,村庄一片欢腾。
孩子们口袋里揣着崭新的压岁钱,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数数,快乐随着红包数量增多而增加。尽管母亲交代过压岁钱要存来读书用,尽管这一张张毛票只能在兜里揣个几天,却也无比的开心与满足。除了压岁钱外,值得炫耀的还有年龄。“我八岁了!”“我十岁!!”那神气的话里饱含着成长的喜悦。夜深了,孩子们兴奋得难以入眠,心情像照岁灯里的火焰一样燃烧着,跳跃着……
时光虽远,儿时过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那时的快乐,简单而纯粹。那时的年味,浓烈而耐人寻味。(全文共151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