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陈斯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之大者”,金融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当下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位于世界前列的普惠金融……这些金融业的厚实底子,是中国作为金融大国的有力支撑。
脚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身处金融大国再上台阶的时代窗口,中国的金融工作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2023年10月30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八个坚持”, 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
作为中国金融企业的领军者,中国平安(601318)集团在第一时间开展深刻学习,以领会会议精神,董事长马明哲表示:集团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坚定战略方向,稳守风险底线,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中贡献平安力量。
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看,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下,我国金融系统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八个坚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有政策方向,也有具体举措。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多项涉及金融监管领域,其中就包括专门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本次会议的名称,则从过去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名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两个字,更加强调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这次令人瞩目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在让整个金融业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将在金融业内推动一轮实干落实的新高潮。
多年来,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平安集团一直以矢志不渝的行动,秉承、践行着“党管金融”的大政方针。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二十大会议进行的第一时间,平安集团就同步组织了多轮观摩、学习以及讨论。早行动,快见效,从集团内部各级党委组织,到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都加强了金融事业发展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识。
在平安,“坚持党对金融的领导”一直既落在脑子里,也落在行动中。
在更早的2022年7月,平安集团董事长、党建工作小组组长马明哲就在学习时报发表的《以“三个融入”非公党建模式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文章中表示:
中国平安始终秉承党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聚焦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领航重大战略、驱动经营管理、赋能人力质效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三个融入”的党建模式,引领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个“融入”,是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
这是平安一系列贯彻“党领导金融”的行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中国平安构建了党委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执行委员会的“五会一体”治理体系。
“五会”之中,党委会在企业经营中处于“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确保公司经营发展的方向、重点路径不偏航。
董事会关注于公司治理,还注重公司战略的前瞻性、引领性、准确性,关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以高度危机意识,捕捉未来发展机遇。股东大会坚持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
在平安集团,“五会”各司其责,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以各自分工、整体协同的有效运作,确保公司朝着清晰的战略目标前进。
第二个“融入”,是党的建设融入经营管理。
在平安集团,党建与企业发展从来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条心”,党组织班子和经营管理层,既可双向进入,又能交叉任职。
一位平安集团的高管,常常就是党组织成员,这种“双向融合”,让每个身处管理岗的平安人,都肩负着经营管理与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两份责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两面、密不可分,共同确保经营活动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公司机构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平安,在各省市区甚至部分地市分别设立了统管党委。截至2023年5月,平安集团党委共有党员28146人,党组织1916个,其中党委197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1686个。
高密度、大广度的党组织覆盖,使集团重要工作部署可以一令到底,迅速落实,把基层组织变成坚实的战斗堡垒,把每一个平安人锻造成一心向党的业务干才。
第三个“融入”,是党的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1988年的特区,凭借金融保险的力量,为特区建设者提供劳动保障,让劳动者安心工作、有所依靠,成为了平安创业的出发点。
从带着浓厚改革气息的平安保险公司出发,得益于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平安35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仅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资产、营收、市值等指标年均逾20%的复合增长,公司资产也达11万亿元,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企业之一。
无论是创业初期,包括马明哲在内的平安人,走街串巷地为顾客普及保险业务和知识,还是平安壮大之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全力助力“双碳”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在大量国计民生急需金融支持的领域,平安都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终贯穿其中,而这种人民性的来源,正是“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平安的诞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平安的发展,得益于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平安的壮大,得益于依托人民的广泛基础,更得益于将党的精神融入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和发展愿景,走了一条“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今天的平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眼前有方向——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业务能力,源源不断地将金融活水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理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安力量。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
在分析当前金融形势时,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先后四次提及实体经济,并针对性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的关键问题,直击当前金融领域薄弱点,并清醒而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血脉不通则肌体不振,肌体不壮则血脉不畅。金融工作的天职始终贯穿其中。
在平安的发展历程中,马明哲曾经多次谈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甚至专门撰文指出,中国平安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本次会议后,马明哲再次做出新的表达,把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作为发展的着力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来自集团管理者的重视,成为了一系列具体的服务行动。
早在2007年,平安牵头组建的保险团队集体出资160亿元人民币,投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为这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输血助力。
▲白鹤滩水电站
在能源领域,平安为“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从2016年起,平安产险首席承保了水电站主体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险,以及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并连续4年累计投入52.3亿元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和产业发展。
在“国之重器”C919项目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护航巴基斯坦巴沙大坝、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平安的身影从未缺席,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已累计投入逾8.27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人找人,面对面”的保险行业出发,“为人民服务”就是平安的价值坐标。而当平安步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后,它更将自己对人民的服务,扩展到更广阔的国计民生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依旧是衡量业务可行性的核心价值坐标。
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评价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服务的广度,一个是服务的质量。
这对金融业提出了要求——需要不断提升金融覆盖广度和服务能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消费服务和保险保障需求。
因此,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特别提出,金融业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这五篇大文章,在平安过去多年的实践中,都以实际行动书写了答案。
第一篇文章,是科技金融。
今天的中国,科技赋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科创型企业因此成为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这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以金融助力创新科技企业,既是金融业的产业再进化,也是整个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比如在平安银行(000001),利用业内独有的行业银行架构,精准滴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了特色业务方向。
针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除了提供传统授信支持外,tp钱包下载还通过并购融资业务,积极接入企业基于主营业务的产业链横向、纵向、跨境并购等。
2022年,平安银行就曾助力某药物输注行业龙头进行行业整合收购,通过7年期3.5亿元并购贷款,实现了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国产替代背景下,提供产品线的全面布局。
第二篇文章,是绿色金融。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也引领了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更成为平安积极响应和贯彻“双碳”战略,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的理论指引。
通过与集团协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平安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和主要资产投放渠道之一。
例如近年来,平安银行通过开展客户、产品、作战“三张地图”专项行动,不断扩宽绿色金融应用场景,加大绿色金融投放力度。
为全球规模最大光伏制造企业隆基绿能提供“商行+投行+投资”一站式新能源电站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为鄂尔多斯(600295)全球首个零碳工业园配套的绿色能源保障性并网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为盐城某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提供固定资产绿色贷款;向国内某科技企业发放碳挂钩贷款10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同时,平安银行还积极构建从发行、承销到投资的绿色债券相关框架,2022年,该行成功发行首只绿色金融债券,规模200亿元。
在“绿色金融+投行”的生态布局上,平安银行同样不断探索。2022年,平安银行为某世界五百强私募基金的两个风力发电站提供项目融资。
从碳账户、绿色信用卡、绿色理财,到与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上的合作,从对于ESG产品的积极探索,到落地钢铁集团高碳转型的实践,从顶层设计,到一系列富有创新甚至首创意义的有为之举,构成了平安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体系化践行。
在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中,平安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目标”:到2025年,绿色投资与信贷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2500亿元,并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
第三篇文章,是普惠金融。
2022年,马明哲在文章中如此表达:“小微企业作为产业“毛细血管”,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但普遍来看,中小微企业融资既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也有“缺信息、缺信用”的弱点。为了解决风控偏严、流程繁琐的障碍,平安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能力,畅通源头资金“活水”,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以平安普惠为例,公司于业内率先推出的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对小微信贷业务流程做了效率改造,用户足不出户即可线上办理融资。截至2023年7月底,该方案已累计服务客户74.7万,客户累计获得借款1,994亿元,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31%,断点数改善50%。
在过去的三年里,平安银行先后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射3颗卫星,实现了“地面+卫星”全天候通讯,数据获取和传输范围突破了运营商网络限制和地域瓶颈,使平安为草原养殖、远洋运输、偏远地区的农户、养殖户、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平安2号”星云物联网卫星
平安银行依托卫星技术搭建的“平安星云物联网平台”,截至目前,已经接入2000多万台物联网设备,覆盖了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相关场景,物联网支持实体融资发生额超过6500亿元。
让平安享誉业界的普惠金融,其内涵并不止于中小微企业,在它覆盖的主体中还有一个更需要惠及的群体——新市民。
新市民是中国汹涌城市化浪潮的产物,这些洗脚上田、进城进厂的新城市(300778)建设者,同样拥有金融消费需求,也需要必备的保险保障。但现实情况却常常缺位。
经历过特区建设的马明哲,很早就对这个群体有深刻感知,因此也引发了他的关切,在他看来,“金融业应当聚焦‘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主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
为此,平安各产业板块都专门开发了针对新市民的产品与通道服务。
比如面对规模巨大,同时又为国家政策提倡的“灵活就业群体”,平安产险开发了务工意外险,防范灵活务工人员的意外风险的同时,也填补了业界险种空白;平安寿险创新设计了“医疗费用支付+就医服务”一体化医疗解决方案;平安养老险为超过5000万参保人群提供惠民保服务;平安银行则推出了“宅抵贷”全国通业务,为异地打拼的新市民提供更便利的专项贷款……
新市民因城市发展而生,最终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平安以自己的创新实践与人民性宗旨,成为了新市民融入城市的“摆渡人”。
第四篇文章,是养老金融。
“为人民服务”的金融业价值坐标,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构成了金融业一项责无旁贷的使命——解决老龄化挑战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医养创新、养老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凭借多年积累的综合金融优势和医疗创新技术,平安打造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保险+”服务,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建立“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
从“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到涵盖“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的十大服务;平安首创了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九大痛点、业内首创的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7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54个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务权益。
第五篇文章,是数字金融。
早在90年代,平安就是行业内对数字化认知和重视最深刻的企业。率先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全网互联互通,通过统一呼叫中心、统一客服中心共享数据,这些“未来时”的姿态,一次次引发“全国保险学平安”的浪潮。
作为国内最早重视数字化并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领军金融企业,在步入数字化时代后,平安更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数字化经营思维,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易得性。
在平安,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针对用户在行业、产业链、商圈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业务场景和经营特性,平安通过数字口袋、开放银行、财资平台、平安好链、星云物联网平台等一系列产品和平台,向用户输出一整套数字化经营工具,帮助企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企业数据的共同经营,让数据成为有价值的资产,让客户和用户也能享受到数字经济时代的红利。
以实体经济和这五篇“大文章”为抓手,马明哲和众多平安人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社会主义特色金融事业“服务实体”的天职,完成着“服务国计民生”的使命,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书写了金融工作究竟为了谁的答案。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现代金融不仅深度融入经济运行所有环节,与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还深刻影响社会稳定、国家治理、国际竞争等各个领域。
金融的另一面,是始终相伴的风险,金融融入经济社会越广越深,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就越复杂。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严重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长期衰退,演化为金融危机,还会使经济发展多年成果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甚至外溢为全球风险,波及其他国家。
本世纪发生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银行倒闭到全球“金融风暴”,造成的经济失速、金融失信、社会失衡、民众失业,其负面影响至今仍在释放。
因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过去的几年里,总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出重要指示。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确定当前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会议闭幕后,平安集团迅速做出回应: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牢固树立风险底线意识,坚守长期可持续发展理念。
2017年,马明哲又专门撰文表达观点: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控。
在金融行业内,企业的治理好坏,决定着“防风险、抗风险”能力的高低。这要求金融企业既要有防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实招。
自成立以来,平安就坚持“规范经营、专业运作”的方针,探索建立了一套集中管理、防范风险的运营机制。在平安,它被总结为“251体系”。
“251体系”中的“2”,指的是集团与专业公司双重风险矩阵管控体系;“5”,指的是按照国际标准构建覆盖信息安全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操作风险、品牌声誉风险五大风险条线的管理框架,通过这五大支柱,实现从上至下、端对端的风险联控;而“1”,指的是统一的风险监控及经营检视平台。
在金融+科技的战略指引下,平安又将领先的数字科技能力,全面渗透到金融风险管理当中,将“251体系”中的“1”升级为iRisk——这是一个面向全用户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的AI风险管理平台,通过交互分析平台、AI工具平台、数据标签平台,实现智慧风控和精益管理。
本次金融会议强调的“确保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既需要顶层政策的宏观设计,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微观配合。平安集团以自身多年实践经验建立的防风险机制,不但意味着其对于会议精神的贯彻,也将对整个金融业具有标杆意义。
回首来时路,平安从诞生那一刻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命运的交织,体现在平安每一步的发展,都与中国金融事业同频共振。
从保险业务起步,到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再到“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支撑,平安始终是一个自我改革,争取更快更稳的样本,也是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人民的不同需求而与时俱进的进化样本。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与设施,这些都为中国特色金融事业由大到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从大到强”的方向指引,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理念。它的实现,需要有一批既具有国际影响力、又有国民认可度的金融机构助力国家金融建设继续强韧发展。
“中国发展的背后,必有一批屹立全球的优秀民族企业作为支撑,平安有信心、有信念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下求索、奋发努力。”
回馈于民,回馈于国,这既是平安下一个35年的机遇,也是这家金融领军企业的使命,更是整个金融行业,助力金融强国的坦途正道。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