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京东七鲜终于有了新动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日(11月1日)从接近京东创新零售部门人士处获悉,京东七鲜目前与前置仓完成融合,线上订单的履约时效等有一定提升。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在京东App(应用软件)自营买菜入口的订单,显示配送服务由京东七鲜提供,而此前该入口订单是由京东前置仓业务完成的。
前置仓模式是互联网生鲜零售故事里的“初代网红”,但成本高昂以及巨大的运营难度,一度让应用它的平台过得“不太舒服”。去年年底,前置仓模式代表——每日优鲜没能等到“白衣骑士”,最终黯然退市。
不过,叮咚买菜、小象超市(美团旗下)等玩家依然在坚持。如今,盒马、京东七鲜也再度“重提”,有关前置仓的新故事要开始了。
上海首店试点,比价盒马、小象超市 京东七鲜重提“前置仓”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七鲜于9月开出的上海首店,应用的就是融合前置仓的“店+仓”模式。京东方面数据显示,该店开业前两周日均客流量均过1万人。
前置仓作为曾经生鲜零售的主流模式,一直以来饱受市场争议,它曾被多数平台应用,随后又被其中部分玩家弃用。前置仓由每日优鲜首创,但每日优鲜最终倒在了“黎明前”。如今,还将其作为立身之本的平台,包含叮咚买菜、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
这个模式更像做生鲜零售的玩家一个绕不开的“结”,前赴后继,不断有人试图为其证伪或正名,但始终都没有答案。
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盒马在上海重启四年前弃用的前置仓模式。而如今,京东也将自营超市京东七鲜与自己的前置仓完成融合,巨头为啥再度关注前置仓?
京东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京东七鲜作为京东自营超市,在产地直采、自有品牌开发和品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希望在口碑上能有效反哺前置仓。
此外,“线下超市+前置仓”的模式,融合线上线下,如果能各取所长,比如通过产地直采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出规模效应,进而优化成本端,实现单位商品采购成本下降,在价格上形成优势,平台竞争力就会增强。
因此京东认为,“线下立口碑,前置仓扩范围”这种双轨模式,对比传统单一前置仓在即时零售领域更有竞争力。
不过,单一前置仓模式更灵活,还是“店+仓”更有优势,仍是一道无解题。记者了解到,或许得益于成本端的下降,时值“双11”,京东七鲜喊出低价口号,tp钱包官网下载直接发起与盒马、美团小象的线上比价。
巨头也想为“前置仓”正名
在今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分析业绩时表示,“之前大家认为前置仓模式跑不通,甚至认为生鲜电商没有出路,但相信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能够成为更多的同行参与到前置仓赛道的理由”。
二季度,叮咚买菜实现Non-GAAP(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1.03亿元,同比有近13倍的增长。也是其在今年一季度之后再次实现了GAAP口径下的盈利。
不过,咬紧牙关实现盈利,或许还并没有到完全能够为前置仓模式正名的地步。回顾起步阶段,前置仓模式因成本高企、运营难度大,让应用该模式的平台陷入后续扩张难的窘境。
而传统电商则通过批量采购以及仓配等方面的优化,在成本端有一定的优势。而现在来看,这样的局面依旧没有被打破,成本和运营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新的“店+仓”模式,自然也有待市场观察。
电商分析师鲁振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单看前置仓模式,成本端高企导致平台巨亏的现象,目前还是行业普遍现象。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而‘店+仓’模式,还会涉及门店的部分,店租和人力是成本端的大头,SKU(品类)也可能受门店影响,不可控因素更多了”。现阶段,他还是更看好功能单一的前置仓模式,在运营上可能更具稳定性,但依然很难。
过去,前置仓更多被应用在更垂直的生鲜零售领域,但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的加入与充分竞争,再加上数轮模式的更迭,现如今,主流平台更多会将业务放在范围更大的即时零售的语境下进行考量。
而“京东们”难舍前置仓的背后,其实更多还是无法放弃即时零售市场可挖掘的增量。商务部研究院市场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即时配送市场规模为3410亿元,同比增长24.8%。即时零售行业同样保持高复合增长率,年均增速超过30%,预计至2027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
况且,即时零售市场并未出现拥有绝对优势的“最强者”,这也就意味着,在场的玩家都有机会。而在开出上海首店后,京东七鲜的扩张步伐明显提速,如今再度开启“店+仓”新模式,同时继续贯彻低价策略,不难看出,无论是生鲜零售还是即时零售,面对互联网曾经和现在的两块难啃的“硬骨头”,大家都还保持着斗志。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